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动态>>媒体关注

新京报:透过《北平1948》看“沉浸式”演出的未来之路|业内说

发布时间:2023-02-24 09:01来源:新京报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西城区委宣传部支持,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儿艺制作演出的沉浸式原创话剧《北平1948》,日前正以试演的形式在北京报国寺连演三天,并将于年内进行正式演出。借该戏的创作,听业内思考如何将沉浸式戏剧打造成一种新生活方式。

  《北平1948》以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真实发生的文化国宝保卫战为故事蓝本的原创剧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巧的舞台设计与充满悬念的情节设置,打破观演边界,为现场观众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这部作品也是北京演艺集团围绕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动“会馆有戏”演艺新空间业态发展,以“一馆一策”的策划创作理念,推出的又一重要项目,量身定制的原创内容、沉浸式的表演方式,为“会馆有戏”品牌拓展了新的空间。新京报专访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畅谈她个人对于推动演艺新空间发展与沉浸式演出心得。
“沉浸式”是一种生活方式
  与大部分普通观众一样,“沉浸式演出”对于董宁个人最大的触动,莫过于多年前,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引进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这么多年过去,在董宁看来,这部作品依然算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舞台艺术革命,对“沉浸式”的概念,她也是从那时候才真正有所认识的。董宁回忆,刚接触“沉浸式”的概念时大家都很兴奋,一方面意在普及与学习,一方面也是在思考,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够取得突破:“近几年,当所有的人都在搞所谓的‘沉浸式’的时候,其实对于我们艺术生产者或者项目策划者而言,已经不太愿意使用这个词。而现在为什么大家又会重新提及它,也是因为它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体验中的一种需求,这个时候再去分析它,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集团艺术创作的角度,从来没有刻意追求‘沉浸式’这个概念。因为舞台艺术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人与戏剧,人与舞台空间关系的解构,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董宁坦言,在这个探讨过程中,因为观众的需求不断在改变,观众的年龄层不断年轻化,对于体验感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为什么要进剧场?为什么要花时间看戏?这些要求变得越来越清晰。当观众的要求越明确,反过来对集团整体舞台艺术的发展和方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沉浸式这个概念无处不在,将来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单指一个沉浸式戏剧,沉浸式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追求。”
希望观众可以松弛地感受艺术
  无论此次推出沉浸式原创话剧《北平1948》,还是之前推进多项“会馆有戏”系列演出,董宁认为,推行这些项目的终极目的是“探讨演艺新空间的拓展性”。在她看来,如今演艺新空间之所以越来越流行,并非人们都在赶时髦,而是传统的方式人们都有过很多体验了,大家都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的生活方式,尤其让生活消费与艺术相融合。
  董宁认为,除了要继续坚守大剧场舞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外,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集团整体对于演艺新空间的布局和内容策划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一次从舞台艺术真正进入到沉浸式不同空间的创作,跟原来在剧场空间中的创作完全不一样,因此创作过程比较具有挑战性。”在董宁看来,因为导演与主创人员原来也是传统戏剧出身,他们这次在打破固化创作观念的同时,也要打破自己,这也是创作沉浸式原创内容必然要经过的一条路径:“只有在不断地创造和尝试中,才能找到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做沉浸式内容的原创很少,一方面存在人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所有人观念的改变,同时也得有像我们现在推出《北平1948》,要在探索中不断地积累与尝试,任何艺术创作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
  董宁希望创作团队通过这次创作,能探索出沉浸式戏剧到底哪些方面不同于普通戏剧,“主创人员也研究过剧本杀的逻辑,分析过参与者的心理。尤其在创作之初,对于演出开始时的场景设计,他们想得非常繁复,恨不得让进来的每个观众都有很多事要做,但随着创作的深入,这些想法都在逐渐往外抽离,因为搞得太复杂有难度的话,观众会产生紧张感,我们还是希望大家松弛地感受艺术,身心能够得到应有的放松。”
从培养年轻观众的观演习惯入手
  通过近些年深化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董宁认为,某种程度上,她深感自己作为文化内容生产者,底气越来越足,她认为在推进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上,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年轻一代观众的观演习惯,“如果一个城市想成为演艺之都,没有观念人群是不成立的。演艺之都要通过作品、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演艺聚集地、通过相对稳定的观众群来进行架构”。通过年轻观众的养成,吸纳专业人才到演艺之都来,在合适的土壤与环境下,艺术家才能够发挥他的艺术畅想。“艺术家有了发挥空间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把自己的才华释放出来,进而吸纳人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植与培育的过程。”
  “建设演艺之都还必须要通过优质的艺术作品,营造出活跃的演艺态势与生态感,同时具有市场性。”董宁进一步解释说,这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还需要稳定的消费群体作为支撑:“不仅每天要有各种形式的演出,而且世界上最潮流的舞台样式,全世界最大的赛事、艺术节以及展览都应成为常态化。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政府在演艺之都中布局与投入,才有可能把整体的周边消费环境统一完善,进而达到新场景、新内容、新方式、新观众。这是一个理想和远景的目标,但随着北京市一步步的规划,我相信未来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