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动态>>媒体关注

光明日报:千年织锦幻化唯美舞步 舞剧《五星出东方》首站登陆上海

发布时间:2022-01-30 16:09来源:光明日报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1月28日,国宝文物题材舞剧《五星出东方》登陆上海文化广场,拉开全国巡演大幕。各具特色,多彩丰富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跌宕起伏的故事笑中带泪,剧场内掌声、欢呼声迭起。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去年在北京进行二轮演出后,收获多方好评,受邀参加多个现象级活动和节目。有评论说:“《五星出东方》每一件服装的纹样都有来处,每一处情节设计都经得起专业的推敲,生动还原了一千多年前西域即古代新疆的历史人文风貌。”观众留言:“这是我看过最欢乐的舞剧”“前面笑的多开心,后面哭的就有多心碎”“文物题材还可以这么演?完全出乎意料”“今年最值得看的一部舞剧,完全值回票价”。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历经千年,色彩依旧艳丽如初。织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出土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剧《五星出东方》基于这一无比珍贵的创作资源,通过艺术化创作处理,以舞剧的形式让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

  舞剧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考古人员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后,在风沙中进入时空隧道,为观众展开了这块织锦背后的故事。除了故事高潮迭起,人物角色真实生动之外,舞剧《五星出东方》的一大特色是集纳了多样的舞蹈语汇。精绝城中充满西域色彩的夜宴“灯舞”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精绝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现,“锦绣”中展现出的提袖折腰又属于古典舞的范畴,颠覆了观众对民族题材舞剧的传统认知,在演出结束后对剧目赞不绝口,直呼创意满分。

  为将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样极其珍贵的创作资源进行尽可能好的呈现,北京演艺集团在组建剧目主创团队时充分考虑作品艺术特色及品质要求,由总编导王舸、编剧许锐、作曲杨帆、舞美设计刘科栋、服装设计阳东霖、灯光设计刘文豪、刘曦远及造型设计贾雷等担纲主创。

  此次上海站演出版本又作了进一步修改,整体故事更加真挚动人。从道具上,为了打破观众对于主旋律作品的固有印象,在故事推进中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小惊喜”,不仅有网络热门元素的融入,还通过新道具的加入让舞台视觉更加吸睛。王舸说:“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这部作品中主要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融合来表现,这个剧的特点是不沉重,娓娓道来,利用幽默、诙谐、轻松的表演方式,在很顺的叙述中突然进入另外的节奏,这样的表现手法,让观众产生许多新奇的感受。”

  编剧许锐介绍,整部舞剧创排过程中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单是剧本就改了12稿。“这次创作对我们每个人,像是一次历史的召唤、历史的考验,是对历史的深情注视。”

  据介绍,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出品、制作到演出均由北京和新疆两地共同完成,从酝酿、孵化、创排、呈现,北京演艺集团先后7次召开专家主创研讨会,邀请两地专家对剧本、舞段、音乐、服装、舞美设计等进行细致讨论。除了在创作中京新两地密切协同,在舞台上两地演员也携手完成舞台演绎。舞剧《五星出东方》共有9位新疆演员参与其中,与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演员们一同排练,互相磨合学习,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新疆和田地区作为北京市对口援建地区,这部舞剧是集两地之力联袂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在这部剧中,国宝不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两地演员将历两千年不褪色的绚烂幻化成热情昂扬的舞步,让这份文化自信充分展示在舞台上。

  上海首站演出完成后,接下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将登陆国家大剧院,还将于2月26、27日在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3月5、6日在佛山大剧院、3月12、13日在泉州大剧院、3月19、20日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等地进行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