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由北京演艺集团制作、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倾力呈现的演出,以北京长安大戏院为主阵地,通过4K超高清直播技术联动天津中国大戏院、河北怀来新影联电影城、北京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三地场馆,为观众带来一场“三地同频 线下共情”的新体验,在跨域同步的艺术盛宴中实现情感共振。

科技赋能 戏韵新生
打破舞台边界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以王秀兰为代表的密云十姐妹战天斗地的故事为蓝本,运用跨时空的叙事手法,将“修水库”的热血岁月与“守水库”的责任传承紧密相连。自首演以来,该剧历经近60场打磨,巡演足迹遍布全国多地,收获“亲切震撼、直抵人心”的广泛赞誉。

此次“第二现场”演出,让这个6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打破剧场空间限制,借助4K超高清直播技术,不仅完整保留了舞台表演的韵味,更通过多机位切换、特写镜头捕捉等手段,近距离呈现舞台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将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声唱腔都清晰传递,让观众在三地场馆中同步感受到情感张力,沉浸式欣赏河北梆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这种“文化+科技”的创新观演模式,既保留了戏曲“现场性”的核心魅力,又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艺术感染力,使密云水库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当大屏幕中密云水库的壮阔景象与演员们铿锵的梆子声交织时,三地观众不约而同爆发出热烈掌声。
三地联动 情感共鸣
深化文化协同
河北梆子的根脉深植于京津冀大地,三地观众对这一剧种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此次“第二现场”的选址颇具匠心,覆盖北京房山、天津、河北,均拥有深厚的戏曲受众基础。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梅花奖”得主王洪玲、王英会领衔主演,团内老中青演员汇聚倾情演绎,搭配现代叙事节奏与舞美设计,让这段历史成为当代观众可感可触的精神共鸣。

密云水库作为京津冀共同的记忆符号,进一步强化了三地观众的情感联结。回溯历史,1960年,来自京津冀的20余万建设者共同奋战,实现了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壮举。2024年,《密云十姐妹》在京津冀巡演期间,以真实感人的叙事引发热烈反响。
此次三地同步观演,观众在同一刻为同一段唱腔喝彩、为同一幕情节动容,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更完成了一次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情感共振,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长安大戏院的聚光灯下,到津冀剧院的银幕大屏前,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用科技打通地域的阻隔,用乡音凝聚共同的情感,用创新的笔触为古老的梆子戏注入时代活力。
首都文化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宁在采访时说到:“此次《密云十姐妹》通过‘第二现场’实现三地同步直播,不仅是以现代视听语言重述六十多年前的奋斗故事,更以科技力量拉近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距离,让老百姓真切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艺术的焕新。同时,构建起了三地观众情感互动与文化共享的社交空间,成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演艺集团将依托首文科集团平台优势和数字技术拓展演出形态,推动传统剧场艺术融入生活、融入科技,为首都特色文化繁荣注入新动能。”
“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第二现场”的创新探索,为舞台艺术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不仅让文化资源“沉下去”,丰富了各个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观众的幸福感“提上来”,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高品位的艺术佳作,更加深了文化惠民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