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31日,由北京演艺集团、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出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制作演出,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玉树州教育局、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支持的现实主义题材原创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于青海大剧院·大剧场温暖上演。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总领队、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徐小兵,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玉树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李育海,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庆一,玉树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李富达,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到场观看演出。
此次演出吸引了来自青海多所中小学生、当地文化、教育、老干局以及北京援青干部代表等社会各界的观众前来观看,惠及观众近3000人。演出现场,观众们随着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欢笑、时而鼓掌、时而深思,舞台上纯真活泼可爱的“赤麻鸭与斑头雁”、震撼传神的“野牦牛”、抽象逼真的“尼玛树”引发了大小观众的热烈讨论。
绘藏地风情 讲援青发展
原创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以当代青海玉树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故事背景,通过艺术语汇展现青藏高原壮美迤逦的自然风光、质朴纯真的民族风情,讲述了一个北京孩子走近高原、爱上高原,收获心灵成长的故事。作为2024年度对口援青项目,《高原上的黑眼睛》于2023年10月起正式启动创排工作,从采风、筹备、立项、建组、排练、首演,几经打磨,历时一年,希望通过一部儿童剧作品,搭建连接起北京与玉树的文化桥梁。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高原上的黑眼睛》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承载着文化援建的重要使命。一年多来,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玉树指挥部与北京演艺集团携手合作,借助《高原上的黑眼睛》这一艺术载体,深化京玉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希望通过一部用心创排、用情制作、用功打磨的精品剧目来展现新时代发展下青海玉树的勃勃生机,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切实成果。”
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玉树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李育海:“北京对口支援青海玉树,是一项承载着重大责任与深厚情感的光荣使命。它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京青两地人民心与心相连、情与情相牵的精神纽带。《高原上的黑眼睛》将援青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剧情之中,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一代代援青人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未来,这部剧目将走进青海的中小学和援青六省市,让更多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黑眼睛’看见青海的美丽与希望,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深刻体会援青工作的重大意义。
为了让这股高原风感动更多的大小观众,自北京首演完成后,创演组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对剧本与舞台的打磨再加工,并携原班人马来到青海。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一边克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边紧锣密鼓地装台排练,只为以最好的状态向观众演绎这场发生在世界屋脊上的动人故事,倾力打造了一场童趣盎然的视听盛宴。
闪烁在世界屋脊的“黑眼睛”
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是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建团近40年来创作的首部藏风儿童剧,由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狮奖等国家级大奖的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儿艺导演王炳燃携业内资深主创共同打造。该剧综合运用了戏剧、音乐、歌舞、木偶等多元形式,雪山、青草、河流三大视觉核心形象贯穿始终,玛尼石墙、酥油灯等标志性元素不断出现,构建起具有玉树地貌和藏族气质的舞台空间。栖息于三江源的旱獭、野牦牛、白唇鹿、赤麻鸭、斑头雁等高原动物则以“偶”的形式出现,或是斗嘴嬉闹,或是高歌合唱,灵动浓郁的童话色彩颇受小观众的喜爱。剧中的“尼玛树”既象征着北京曼巴精神,还是一批又一批“援青人”的精神延续,它不仅是树,同时也是化身在自然中凝望的“黑眼睛”。
为展现玉树质朴纯真的原生态民族风情,该剧还特邀玉树民歌非遗传承人藏族女歌手白玛永西及藏族男歌手永丁然杰担任语言指导,并与北京儿艺专业演员联袂出演。“所有演员都学习了藏语,有时候我们还要用手去掰舌头,不断地纠正发音。语言学习没有窍门,只能靠记忆。这是我们在排练这部剧时最难忘也最有难度的一环。”饰演夏天的演员金珊说。
“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用戏剧架起认识世界的桥梁,是儿童剧独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该剧总制作人董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我们带着满满诚意来到《高原上的黑眼睛》的创作起源地青海,期待能得到当地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让都市的孩子更多去认识中国的大千世界,感受高原净土上发生的动人故事。我们将汲取经验不断打磨,力争成为现实题材的儿童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