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动态>>京演动态

“追光”人才论坛|仲呈祥:追寻艺术之光

发布时间:2024-10-30 21:31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尊敬的我的同行朋友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该《决定》开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它强调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和社会建设,确保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发展相互促进、同步提升,此特征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路径的本质差异。

  北京演艺集团旗下拥有九家文艺院团,九者,数字极也,北京演艺集团是中国剧坛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风貌。今天,在第五届人才演出季收官活动——“追光”人才论坛上,我抱着一种说点真话、诉点真情、求点真理的想法,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真诚心态向大家“从实招来”。我生于沪,长于蜀,求学立业在北京。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我从事文艺评论工作四十余年,曾经跟随过从延安鲁艺走出来的老一辈文艺家如钟惦棐先生、朱寨先生、陈荒煤先生学习和工作,与他们一路走来,我有一个真切的体会:他们身上放射出的震慑人心的文化和学术的威力,始终鞭策着我前行。

  十二年前,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文苑问道——我与〈人民日报〉三十年》,将我在《人民日报》上自1982年到2012年的146篇文章辑录其中。最近出版的《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是将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到当下,我对文艺界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方面的评论结集。“艺坛追光”,是希望在文艺评论的范围内能够捕捉到更多优秀作品,并使之传播得更广更远,以此照亮更多的人民大众,让文艺更切实地为人民服务。而这本书名也与今天的论坛主题“追光”不谋而合,追光,意为追求光明。以追求光明为目标,作为一位普通的文艺战士,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坚定以文化人。我们是文化工作者、是艺术生产者、是精神劳动者。我们创作的作品是为了以文化人,把人民的素质“化”高,以高素质的人才保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万不能够一味地以文“化”钱。只有当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协调,我们才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固然,经济效益的考量是必要的,但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若仅一味地迫使文艺单位以文“化”钱,而忽视提升民众的精神文化素养,那么即便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也可能会被缺乏文化涵养的人群吃光、花光、消费光。这样的发展并非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我很敬佩集团的文艺工作者,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坚定以文化人的方向,毫不动摇。人生的目标和宗旨既立就应为之奋斗,终身不变。

  第二,坚持以艺养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不是单纯的物质动物。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培育的,艺术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艺养心。艺术也要养眼,但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在于养眼,而是通过养眼来养心,使每个观众或者读者在艺术作品的接收过程当中,将视听感官上的快感,深化为心灵和精神上的美感,这才是一流艺术作品。比如,儿童剧的创作应该培养娃娃们的心,聚焦于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的培养,提升未成年人的精神境界,而不能止于视听感官的刺激。艺术工作者要坚持艺术养心,不能止于养眼,更反对花眼乱心,这是艺术工作的天职。

  第三,坚持以美塑像。艺术作品要按照马克思所讲的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形象,而不能够以丑为美,是非颠倒。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批判这种现象,批评这种美丑不分、扰乱视听的文艺产品。明确要求文艺创作要注重社会效益,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坚持创作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作品,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与自强。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做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

  第四,重在引领。文艺工作者是精神生产者,肩负着既满足群众需求又引领群众走向高级的审美境界的双重使命。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防止消极地顺应,以票房、收视率作为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提供“美”,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而不仅仅是追求市场效益。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原则,是创作方法论的体现和辩证思维的应用。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既要考虑作品的普及性,使之易于接受,也要注重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使之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这一原则也正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处理好适应群众需求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确保文化产品既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又能不断提升其内在的艺术品质和社会价值。

  第五,贵在自觉。重在引领靠的是文化自觉。文艺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到,是人民以丰富的文明成果哺育了我们,而我们的责任便是将这些宝贵的文化成果回馈给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处理好一系列的辩证关系,自觉担当起精神战士的角色,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六,胜在自信。新时代以来,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涌现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看到这个成绩,从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当前,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舞台艺术同样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积极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每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同仁都应当对我们所选择的艺术门类充满信心,对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充满自信。

  文艺工作者是以有限的生命应对无涯的艺术之海。从哲学上讲,这都是在以有限应对无限。聪明的、智慧的、有责任感的人,就应当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自己选择、热爱的工作中,一旦认定这项工作与社会、人民有益,就终身不懈、心无旁骛地奋斗下去。

  费孝通先生总结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为我们留下了十六字箴言,这不仅是对其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这十六字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是个普通的人,讲不出更深层的道理,如果要汇集我四十余年来的经验或者感悟,那就是: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我衷心地祝愿在座的创作者们:以美的形象展示自己的才华,以美的形象奉献给人民,以美的形象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 注:此文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追光——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人才演出季人才论坛”演讲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