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动态>>京演动态

用眼、用心、用情演绎中国故事——北京演艺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

发布时间:2022-05-24 09:59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岁月无声,精神永存。80年前,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两次座谈会有着深深的历史相续,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一直未变。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2014年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北京演艺集团的文艺创作始终响应党的号召,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书写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意愿。多个重点项目前期深入生活进行采风,通过对话、体验、调研等形式积累创作素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团及旗下各院团多年来以此为标准,屡出佳作。

  中国杂技团:

  学习英雄、塑造英雄、赞颂英雄

  中国杂技团创作的原创现实题材杂技剧《呼叫4921》于2021年底首演,广受好评。为讲好“警察”故事,做好北京“大戏”,剧组通过“走近英雄”和“请来原型”的方式,丰沛创作情感、激发创作灵感。


  在创作初期,剧组广泛采撷人民警察的英雄事迹,并多次赴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进行实地采风,通过学习英雄加强了对公安工作和民警生活的深刻认知。在创排过程中,剧组邀请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参与创作研讨,在总队支持下还邀请到了“蓝剑突击队”精英队员担任教官进组执教——对杂技演员进行仪表体态、警务常识、技术动作等进行专业指导,帮助杂技语汇优化对警察形象的刻画,为塑造英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警犬参演也成为灵动的亮点。

  

  在演出过程中,剧目在充分采风和“仿真”训练的积累中厚积薄发——从故事讲述、技术展现、精神内涵等多个层面,实现了对“警察故事”的生动演绎,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用文艺作品表达对公安英雄的伟大赞颂。


  中国评剧院:

  贴近生活,走进群众,激发真情实感

  中国评剧院创作的评剧《母亲》先后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主演王平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成为北京市唯一荣获艺术奖项大满贯的精品剧目。


  在该剧的创作期间,剧院多次安排主创人员赴密云县石城镇实地采风,感受生活环境,丰富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激。编剧锦云先生不顾七十八岁的高龄,走山路、访亲属、问老乡、进场馆、查县志、阅资料、忆身世。张曼君导演更是通过采风,敏感地捕捉到当地民间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和地域特征,创作出了以新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演绎新方式;音乐创作小组查考大量抗战史料,汲取了当地民歌素材,确定了主题音乐,谱出了感人至深的音乐和催人泪下的唱段;舞美设计爬上古长城,翻越云蒙山,拍摄了大量照片资料,从中选取了石头、桃树等意象,用极具象征主义艺术手段将其呈现在舞台上。主创团队通过多次实地采风,深入生活,积累了创作素材,点燃了创作激情,确定了创作方法,为本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呈现真实、贴近剧情,剧院大胆启用了一批80、90后演员,他们都是生长在大都市中的青年人,要承担起任务需要补的功课很多:在二度创作中组织导演、编剧给演员们讲解抗战史,讲战争的残酷、抗争的精神和胜利的艰辛,使演员们“心里有”;在解读剧本、让演员对各自承担的角色有初步体会的基础上,组织演职员带着任务去进英雄母亲生前的村庄、战斗过深沟山头,走到百姓中间去,认真观察、细心体会父老乡亲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动作,用真心、真情去感悟、去理解,使演员们“身上有”;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上提练、加工最终达到“台上有”。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

  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的责任

  2020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开启了《三封书信》的创作。对话历史,18岁的志愿军战士冒死送“停战命令”;对话当下,一个妈妈,一个家庭的奉献精神;对话未来,2035年美丽中国的建设。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学校和7个发起“拿起纸笔·见字如面”活动的中学生座谈;邀请安贞医院、地坛医院的大夫护士座谈;邀请了陕西省阳县自然保护区的代表和生态环保的同志来木偶剧院,创作了《三封书信》。


 

  在剧目的创作中,木偶剧院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工作,也是必须担负的重要责任。戏剧是具有感染力,能构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通过优秀的剧目,让大家在舞台艺术上,看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时代人物,来呼应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要把革命传统与新时代的坚守担当结合起来,坚持“双百”和“两为”的方针,坚持“三精”的原则在追求艺术传承和德艺双馨中的道路上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北京歌剧舞剧院: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真实而鲜活的作品

  由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创作前期应新疆和田地委宣传部、北京援疆指挥部的邀请,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带队赴新疆乌鲁木齐、和田地区进行实地采风,主创团队在尼雅遗址实地考察,最终作品让文物“活”了起来,为观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

 

  这种创作方式赋予了更多作品真实而鲜活的呈现。音乐剧《在远方》创作期间,主创和主演曾多次进入快递公司,深入了解快递行业的业务流程,亲身体验快递小哥的真实生活。创作前期,由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王珏带队,剧目主创和主演赴顺丰华北分拨中心进行参观交流,了解传送设备、货件进出港过程,体验网点卸货、分拣等操作环节,并着工作服实地体验派送、揽收。此次采风大大激发了主创们的创作灵感,如舞美设计最终采用“具有强烈工业感的钢架结构”的设计理念,以方钢为材料的细节体现了有棱角的力量感,而钢架上的锈迹也透露出粗粝的质感。

 

  在创作后期,阿云嘎、夏振凯两位主演在冬日的寒风中,来到顺丰快递网点“拜师学艺”,由北京十佳快递员杨敬山师傅作为快递指导,两位主演开启了自己的送件之旅。主演们这次快递体验使得他们对剧中角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人物塑造夯实了基础,最终舞台上才有了一个更为真实、更能代表千千万万快递小哥的“姚远”。

[video:音乐剧《在远方》采风片段]

 

  又如舞剧《28天》主创团队创作期间,为了更加接近历史真实,了解当时的人民生活面貌,集体参观学习“北京灯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灯笼”制作,亲自动手了解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大红灯笼”的制作工艺,最终创作出观众喝彩的“制灯舞”。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

  扎根百姓、拥抱生活是优质创作的不二法门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之路上,陆续推出《想飞的孩子》《胡同.com》《足球少年》《北京童谣》等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力作。


  《想飞的孩子》剧照

  早在选题之初,北京儿艺就紧抓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真正的心声。《想飞的孩子》用一个农村孩子的中国梦点燃了观众;《胡同.com》通过一段爷孙情展现了悠久灿烂的古都文化;《足球少年》用一个足球队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团结奋斗;《北京童谣》则聚焦于教育、家庭、情感等当代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从题材选择上就紧紧抓住了生活本身。

 


  《想飞的孩子》采风

  而进入到创作过程中,几十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坚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优质创作的不二法门。《想飞的孩子》全体主创、演员曾三次来到北京最边远的郊区体验生活,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胡同.com》创作期间共开展了八次采风活动,深入了解了胡同居民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并寻找到了多个人物原型;《足球少年》创作过程中,主创及演员前往人大附中、清华附小等多所中小学,与校足球队的同学、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让整部作品更具青春、时代气息。《北京童谣》的创作既涵盖了之前多次采风收集来的宝贵素材,又融入了更多创作者对于家人的情感回忆;话剧《14天》更是电话采访一线工作人员,查阅医疗专业资料达40万字。在一次创作总结会上,有一个演员曾这样说到:“扎根百姓、拥抱生活是给予创作者们的‘真知’”。

 

《胡同.com》 《足球少年》

 

《北京童谣》《14天》 

  北京曲艺团:

  汲取生活源泉,说唱百姓故事

  2021年,北京曲艺团倾心打造了一台以北京市民服务热线为主题的《第一热线》曲艺专场演出。为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面地展示这条热线对城市治理和改善民生做出的突出贡献,曲艺团的编创团队,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昌平区城北街道办事处,与社区楼门长、居民促膝长谈,寻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针对部分区域疫情防控要求,主创人员进行了线上采风,通过视频方式,与丰台区南苑街道市民诉求中心的工作人员,请教相关法规和办理流程。并由北京演艺集团牵头与北京市民服务热线的话务员视频连线、实地采风,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

 

  排练期间又多次邀请基层干部与群众观看彩排,并诚恳地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最终,当这台充满欢笑与泪水的真情故事,展示给首都观众时,获得了各级领导与广大群众一致的认可和好评。



  北京民族乐团:

  用脚丈量实地风貌,打造充满烟火气息的作品

  2020年至2021年,北京民族乐团连续创作了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民族交响诗《大运河》,用音符展现华夏五千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的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这就需要主创刻画真实的、现实的形象。如何用抽象的音符描绘具象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主创们多次走入实地进行采风,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历史的厚重,还原真实的场景。

 

  在《中轴》的采风中,音乐总监叶小纲带领创作团队在史学专家的讲解中漫步“北京中轴线”,感受沧桑巨变,这才完成了既有描绘北京人文生活小景、又有抒发赞美城市恢弘大气的乐章。

[video: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采风片段]

 

  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运河》在安徽泗县的采风,岌岌可危的小桥下流淌的竟然是千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河边洗菜的老者欣喜地和我们主动交流,充满乡音的质朴语言让主创感受到他的自豪。或许他的祖辈就是应运河而生,“大运河”一代代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发展与变迁。正是这样的创作经历,才能让作品变得鲜活、充满烟火气息!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

  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演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部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全剧以独特视角将国家的宏大叙事、个人的生命悲欢、文化的坚守传承三条线索高度融合。


  作为首部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题材而创作的剧目,在创作过程中,剧团与主创团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以调研采风等方式践行深扎。前期奔赴河北曲阳采风,了解石匠雕刻的故事;组织全体演职人员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瞻仰中深刻理解与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巨变。自2018年纪念碑剧组组建以来,全团以“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迎接种种挑战,克服重重难关,以如钢决心奋力前行,相继推出大幅调整与修改的6个版本,只为用百姓视角、真情实感,反映出“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的宏大主题,彰显信仰之美。

 


  演出过程中,作品得到业界专家的一致好评,称赞该剧“将崇高矗立于美的表达之中”,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和浓烈情感的高品质的现代戏,更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殊荣,并入选2020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


  北京曲剧团:

  用心演绎百姓生活,诠释新时代的新北京

  北京市曲剧团2021年创排的《无处不在》书写的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民生图景和城市里用心生活的人,通过讲述“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百姓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知晓并信赖它,通过这个渠道寻求帮助。热线的畅通和问题反馈、落地解决,依靠的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付出,于是主创曾与相关委办局多次座谈,并在街道、社区连续采访几个月。他们深度接触到基层工作的日常,也被基层青年工作者的真心、耐心、爱心深深打动。这些有理想、有能力、有知识、有办法的青年人,用情投入工作,接诉即办,未诉先办。


  在几个月的基层采访中,主创得到了许多一手素材,其中有一个关于树的故事:一楼住户种的树,长到了二楼,二楼不喜欢这棵树,半夜偷偷跑到树下剥树皮,被一楼发现了。两家的矛盾围绕这棵树不断升级。其中一家拨打了12345市民热线,调解任务派到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来解决问题。后来这棵树长在了《无处不在》的剧情中:剧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刘梅溪一直全心呵护着这棵由家人亲手种下、饱含希冀的树;二楼的老万喜欢较真儿,经常跟刘梅溪为这棵树口角。每周前来调解的社区工作人员,成为他们共同的期待……

 

  在创作北京曲剧《无处不在》的过程中,全团力求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演绎百姓生活,诠释新时代的新北京、新社区、新青年。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学习《讲话》精神,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讲话》一脉相承的必由之路。在认真落实和贯彻《讲话》精神的同时,我们受益良多。

  今后,北京演艺集团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的作品;以“大戏看北京”为牵引,做好文艺创作生产规划;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优化精品创作统筹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守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