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因为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倾轧,终于酿成了王敦之乱。内乱又引起石勒大举南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场大灾难。面对着哀鸿遍地、烽火连天的悲惨现实,时为吏部尚书的周伯仁——这个曾在新亭上长叹“风景不殊,江山异色”的忧国之士,为顾全大局,既力阻晋元帝谋杀资望可以安定社稷的王导丞相,又反对王导的堂兄王敦发动兵变。可是,王导却误解周伯仁,默许王敦将其杀害。周伯仁死后,王导才弄清真相,痛悔不已。该剧充满忧患意识,表达了士大夫渴望国家安定的愿望,痛斥制造分裂、叛乱的民族罪人。
《新亭泪》编剧的话:
评剧《新亭泪》将在己亥年岁末在北京首演,让我百感交集。1981年初夏,我家乡的一位戏曲界前辈对我讲了一个历史典故,其中周顗、王导、王敦、晋元帝这几个东晋人物引起我极大兴趣,引发了我的灵感而匆匆创作出来的平生第一部历史剧——《新亭泪》。当时我才30出头,懵懵懂懂,活跃于我脑海中的只有人物,并没有顾及到主题。38年过去了,我已年逾古稀了。但是要问我这个戏的主题是什么,我依然还是有些惶惑。是揭示东晋王朝必然衰亡的原因?或是赞颂周顗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或是宣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我自己都说不清。我想,母亲给孩子的只有血肉,并没有预先为之安个灵魂,孩子的灵魂是上天给的,是与生俱来的。作者的责任是在作品中塑造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作品的主题,则由其中的人物形象去体现。作品问世以后,就是一个自由的生命,应当让它自己对社会说话,同时也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去思索、去评说。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看法,不能由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因此,我要心平气和地等待这次观众的点评与时间老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