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动态
宣传视频
主创团队
    重排艺术指导:许娣
    国家一级演员。1978年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曲剧班,师承北京曲剧艺术大师魏喜奎。曾在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饰演小白菜、《珍妃泪》中饰演隆裕皇后、《啼笑因缘》中饰演关秀姑、《少年天子》中饰演孝庄太后、《龙须沟》中饰演程娘子、《茶馆》中饰演康顺子、《四世同堂》中饰演韵梅。于1988年荣获北京市首届青年戏曲演员调演优秀表演奖榜首;在1986~1989年度新剧目调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1991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主演北京曲剧《龙须沟》,荣获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局系统“十大艺德标兵”;1999年在北京市1996~1999年度新剧目评奖演出中获表演奖。许娣不仅在北京曲剧成绩显著,同时还涉猎影视领域,创造出许多富有个性、为人称道的各类女性形象,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重排编剧:张帆
    北京市曲剧团编剧,200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创作改编老舍原著话剧《老张的哲学》,参与多轮展演;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沉浸式会馆有戏版《林则徐在北京》于2022年起进行全国巡演。话剧剧本《归来》入围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者扶持作计划, 2017年参加两岸青年戏剧人才交流。创作宣讲剧《北京西山那抹红》、《强国复兴有我》;皇家美食体验剧《中华一品宴》;北京城建集团原创歌舞剧《旗帜》、音乐情景剧《通航》;北京曲剧《无处不在》文学统筹;《冬梦》、《我的北京》、《祝福您,北京曲剧》、《我爱你,常营》等歌曲作词。
    重排导演:陈志飞
    北京市曲剧团导演,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创排作品:北京曲剧《珍妃泪》《太平年》《北京人》《王致和》《林则徐在北京》《离婚》《永生花》;《正红旗下》情境音乐会,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房山百姓宣讲剧《北京西山那抹红-强国复兴有我》。
    重排作曲:顾静媛
    北京市曲剧团作曲,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古诗词研究中心会员,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作品: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木石奇缘》《林则徐在北京》;儿童剧《白雪公主》《宝船》;音乐会《北京风情——大型原创民族交响乐》;流行歌曲《星语》《本色》《最美的模样》。配器作品:《永生花》《五女拜寿》《骆驼祥子》《黄叶红楼》《十不闲传奇》《方珍珠》《花落花又开》《徐悲鸿》《翦氏夫人》《王致和》等。
    重排舞美设计:黄少飞
    北京市曲剧团舞美设计,毕业于中国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系。主要作品有北京曲剧《雨水情》《正红旗下》《北京人》《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方珍珠》《十不闲传奇》《找啊找啊找爸爸》;歌舞剧《岁月的恋歌》《祖国我的母亲》《高原红梅》《国之歌》等;话剧《江湖十三差》《等待戈多》《奥赛罗》等;儿童剧《火星奇遇记》《宝船》《小神龙》《符号总动员》等。
    重排灯光设计:刘 贺
    北京市曲剧团灯光设计,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及北京剧协会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主要获奖作品: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烟壶》《十不闲传奇》《我这一辈子》;河南曲剧《红娘》;山西晋剧:《上马街》《烂柯山下》;京剧《牛子厚》《戚继光》《脚印》;黄梅戏《浮生六记》。
    重排服装设计:王 燕
    北京市曲剧团服装设计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艺术硕士学位。担任服装设计师主要剧目作品:京剧《月照塞北》;京剧电影《诗魂风流》;评剧《风起同仁堂》(荣获第九届中国评剧节优秀剧目奖);婺剧《青蛇传》;儿童剧《精忠报国》;话剧《世界在我眼前》《怀清台》《西山那抹红1、2、3》《跟党走》;北京曲剧《啼笑因缘》《林则徐在北京》《王致和》(荣获2019北京市文联团体会员单位原创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太平年》《珍妃泪》;儿童曲剧《宝船》等。
    重排妆造设计:张 倩
    北京市曲剧团化妆设计师,中共党员,本、硕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设计作品:北京曲剧《木石奇缘》《林则徐在北京》《王致和》《啼笑因缘》《北京西山那抹红—我们一路走来》《花落花又开》;昆曲《断肠辞》;原创京剧《兰若五更》;戏曲音乐剧《发疯的发廊》;儿童剧《我们在一起》;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豫剧《大汉英后》; 公益话剧《世界就在我眼前》《北极光》;话剧《实现.突围》。
主要演员
演出院团
  北京市曲剧团是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单一剧种和单一剧团。北京市曲剧团的前身是由北京曲艺一团、北京曲艺二团在1953年8月合并而成的北京曲艺团(曲剧队)。1959年12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文化局直属国营艺术团体。196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红旗单位”1967年4月,剧团更名为北京长征文工团1973年恢复原名北京市曲艺团。1979年10月更名为北京市曲艺曲剧团。1984年4月分别成立北京市曲艺团、北京市曲剧团,北京市曲剧团的建制由此正式确立,北京市文化局所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89年被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评为“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96年、1998、2008、2012-2014年四度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6年、2009两度被北京市厂务公开协调小组评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北京市曲剧团转企改制。2013年底,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2014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11月划转北京演艺集团由北京演艺集团控股。

  北京曲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是由魏喜奎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名家创的一个新兴剧种,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为“北京曲剧”。北京曲剧是北京这座千年文化名城孕育而生的真正属于北京的地方剧种。它的音乐唱腔是以单弦曲牌为基本音乐素材发展创作而成,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语言的特色,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北京曲剧的表演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北京曲剧创作犹以演绎清代和近、现代北京题材为长,适当上演其它题材。

  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戏,自1952年剧种命名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已创排演出200台剧目,其中《柳树井》、《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方珍珠》、《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茶馆》、《龙须沟》、《正红旗下》、《北京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黄叶红楼》等剧目为北京曲剧的代表性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珍妃泪》被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烟壶》被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剧。

  近年来,创演剧目屡获殊荣,其中:《烟壶》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金奖;《龙须沟》获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正红旗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歌唱》获北京市第七届文学艺术奖;《黄叶红楼》获得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入选北京市2015年度第二批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花落花又开》2016年获“文化部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大戏项目一类作品”、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第一批);《箭杆河边的新故事之十不闲传奇》2017年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组委会特别奖”。剧团于1997年、2000年、2013年三度携《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赴台湾演出。2017年5月携剧目《烟壶》赴德国柏林演出;2017年6月携剧目《黄叶红楼》赴俄罗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