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演出购票>>重磅推荐>>北京童谣>>剧目动态

从无力感延伸而来的希望,《北京童谣》的不回避,是现实与人情的补位!

发布时间:2020-08-20 20:56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不能脱离群体是生活的基点,即便脱离了人群,仍然无法和食物链断裂。这是生活的原貌,也是压力的源泉。有人的地方总有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竞争显得愈发残酷。面对无可逆转的社会现状,家长的焦虑势必与日俱增,孩子的压力自然也呈几何增长。
  在孩子的成长中,必然会伴随着老一辈的衰老,面对衰老的父辈,花白的发线,越来越模糊的感知能力。苍老,最残酷的是所有人的无能为力。
  孩子的压力和父母的衰老,是中间一辈人最大的忧心。《北京童谣》从那份衰微的无力感而来,为新生的希望前行,是现实中无法规避的话题也是中间一辈人的情感写照。
  儿童剧《北京童谣》中刘哈佛的学霸日常,在遇见学习普通却天真烂漫的表妹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奶奶的记忆即将消失之际,刘哈佛为奶奶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北京童谣》是继《想飞的孩子》、《胡同.com》、《足球少年》现实主义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匠心之作,由北京儿艺金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导演王炳燃执导。该剧题材比以往更加贴近现实,不回避的态度,是北京儿艺对于现实主义儿童剧的坚持,也是对于儿童剧品质的一种追求。

  编剧张韵仙在谈到本剧的创作时说,“这部剧的题材其实有些沉重,一方面是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是我们对于至亲逐渐衰微的生命力的一种无力感;另一方面则是最令人头疼的孩子的教育问题。直面这种残酷的现状,使得这部剧不能够采用那种童趣、轻巧的方式来演绎。为了不失掉儿童剧该有的色彩,我们在节奏和结构上投入了更多的心血,用来平衡整部剧的氛围。其实娱乐的作品很多,让孩子父母开怀一笑的。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表达的是对成长的思考,对亲情的感受以及对文化的浸染。”

  其实,每一首童谣中寄托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童年的温度,也是成长的态度。从幼儿园到小学,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后,面对外界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段期间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些影响潜移默化,在不懂言说不明就里时,逐步成形。

  在创排期间,主创与演员们,有着许多的情感爆发。那些童年、那些陪伴、那些入睡前的声音,一幕幕跃然纸上。排练现场演员与主创在相互分享中碰撞出的火花,让这部落在纸上的戏剧,活了!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或许还是刘哈佛,或许就是刘大倩,原来奶奶曾经的童谣,是全部的爱,原来她不能遗忘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通过《北京童谣》,编剧张韵仙想对刘哈佛说,“不要强迫自己懂事,父母不是因为懂事才爱你,去做你自己!”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刘大倩是很多孩子的写照,他们在别人的光环下,显得平凡,“如果我有个女儿,我希望她像大倩一样,有着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童年,将来她会是个很温暖的人,有人情味儿的人!”。

  作为母亲,编剧张韵仙想对所有的父母分享她最认同的一句话“作为父母,教育成果是和孩子的关系。我们不能代替他们成长,即便是骨肉血亲,仍然有着各自的生活,彼此愉快的相处模式,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