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于我们>>成员单位>>北京京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新闻

《用音乐讲述党史》 二、艰苦卓绝、改换新天(五)

发布时间:2021-05-26 12:46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京演文化传媒公众号在每周三和周五推出《用音乐讲述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通过音乐讲述党史,重温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之路,展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伟大征程。
  

  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借口士兵失踪,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并从凌晨开始炮击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面对亡国灭种危机,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又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促进了全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卢沟桥的炮声成了中华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整个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抗日的怒火,形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壮观局面。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血战至死,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在全面抗战爆发的背景下,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救亡文艺作品。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奔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经黄河。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落差30多米的特大马蹄状瀑布群。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光未然被母亲河的壮观景象所震撼,被壶口瀑布一泻千里的惊涛骇浪和纤夫们艰辛的劳动号子所点燃,同时又联想到战士们的抗敌英姿,决定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

  后来,他在行军中不慎摔倒受伤,回到延安住院疗养。期间,病床上的光未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完成了《黄河吟》的创作,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1939年春,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举行演出晚会,光未然朗诵了自己的诗作《黄河吟》,冼星海听后激动不已,当即决定要把它谱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从3月26日到31日,冼星海仅仅用了6天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黄河大合唱》手稿


  《黄河大合唱》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精神、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兼具交响性和广泛群众性的特色,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这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巨作,在中国抗日战争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横空出世,以宽大的历史场景和宏伟磅礴的气势,启迪民众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当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此后不久,《黄河大合唱》就作为爱国救亡的精神号角,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
  1945年,冼星海在莫斯科治病期间,用生命最后的时光重新加工、修订《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增加了《序曲》,写成了五线谱版的《黄河大合唱》。
  1975年,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经毛泽东主席批示,10月25日起,《黄河大合唱》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当时名为民族文化宫礼堂)连续演出5天,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也到了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现场,聆听他在25岁时和冼星海一同创作的这部作品。

   

  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

   

  《黄河大合唱》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

       

  《黄河大合唱》这部写于中华民族抗战救亡关键时刻的鸿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黄河大合唱》已不仅仅是一部作品,而是成为一种象征,一个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象征,一个民族崛起走向胜利的象征,一个梦想成真盛世辉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