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于我们>>成员单位>>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院团新闻

双报齐发·同步聚焦|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65周年

发布时间:2025-07-28 19:3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北京日报 & 北京晚报

双报齐发·同步聚焦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今年建团65周年

胡同深处不止梅花

 北京日报|第八版

2025728


建团65

 6位演员摘得梅花

 

1983年,梅花奖诞生

刘玉玲成为首届梅花奖得主

 

至今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已有

刘玉玲(二度梅)、王凤芝、李二娥

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6位演员

 

摘得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

 

 

长线发展

经典剧目年轻人已能扛在肩

 

十余年光景的磋磨成长

让这些孩子

慢慢走向了聚光灯下

 

 

《打金砖》《卧虎令》《金玉奴》《桑园会》

这样的经典剧目

他们已经能扛在肩上

  

传承剧种

守住本色也要兼收并蓄

 

在京津冀的土地上

从剧场舞台到田间地头

质朴而充满爆发力的河北梆子顽强生长

 

 

要持续扩大剧种的吸引力

王洪玲觉得一定要抱团取暖

北京作为首善之地,理应扛起大旗

 

北京日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今年建团65周年  胡同深处不止梅花香》原文

南邻人流熙攘的琉璃厂,安平里胡同深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办公楼和小剧场隐秘地在居民区中。潮热的7月,午后的空气能拧出水来,若不是有练功的声音飘出,几间排练厅或许会被误认为是厂房或者仓库。

从门脸儿上瞧,这支戏曲院团实在算不上显赫,但它的荣耀不容小觑——100多人的团里开出过6梅花,是了不起的成绩。今年7月,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65周年。这些年,剧团光彩照人过,青黄不接过,如今又奋力在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在现任团长王洪玲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有苦有甜的故事。

建团65 6位演员摘得梅花奖

19607月,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正式成立。最初十年间,以首任团长、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李桂云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呕心沥血,把《蝴蝶杯》《呼延庆打擂》《梅林山下》《革命自有后来人》《沙家浜》《琼花》等数十部剧目演得脍炙人口。

  1971年,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杜鹃山》《龙江颂》《云岭春燕》《渡口》等移植改编的革命现代题材戏以及《杨门女将》《宝莲灯》《画皮》《窦娥冤》等传统戏先后走上舞台,刘玉玲、王凤芝、李二娥等艺术家声名鹊起。上世纪80年代,《团圆之后》《状元打更》《大刀王怀女》《拜月记》《曲江卖花女》《李慧娘》等传统戏百花齐放。1983年,梅花奖诞生,刘玉玲成为首届梅花奖得主。至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已有刘玉玲(二度梅)、王凤芝、李二娥、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6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梅花奖,共排演剧目200余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看戏就要看角儿。”2004年,已经摘梅的王洪玲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那时,这支履历辉煌的剧团已隐有断档之忧。面对传承的压力,王洪玲用一出《窦娥冤》交上了漂亮的答卷。20113月,她被任命为剧团的副团长,从演员变成管理者,王洪玲一下子看到了远比一方舞台更大也更复杂的天地。

长线发展  经典剧目年轻人已能扛在肩上

2014年,王洪玲开始担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那段时间,剧团的处境很难说得上景气。首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一年到头演出不多。王洪玲想尽办法,联系了当时常设书场的宣南文化馆,用来说书的场地座位不多,舞台还没有一间大会议室宽敞,高度也不够,但王洪玲非常珍惜,她一边带着演员一张一张地卖票,一边能演什么就演什么,只要还让我们上台展示就行。同时,人才梯队断档的问题越发紧迫,一个剧团没有四梁八柱,在台上连8个宫女、8个兵都凑不齐,谁还想来看你的戏?

于是,她想方设法,从河北省艺术学院招来11名刚出校门的学生。说起戏,王洪玲眼里揉不了一点儿沙子,从化装开始,勒头要干净,护领、水袖、靴底儿必须三白,不管主角、配角,站到台上就要整洁漂亮,观众可能不知道你是谁,但一定知道你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哪怕唱念做表暂时不那么完美,眼睛也要瞪起来,拿出你的精气神。她不允许演员身上出现丝毫怠惰,每一场演出都要对得起观众,哪怕舞台下只坐着十个人,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为了剧团的长线发展,王洪玲又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十余年的成长,让这些孩子慢慢走向了聚光灯下,《打金砖》《卧虎令》《金玉奴》《桑园会》这样的经典剧目,他们已经能扛在肩上。

给年轻人排戏时,王洪玲常给自己在河北的老师们打去电话,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但只要一个电话,二话不说就赶过来,字从来不提。排《卧虎令》,快要80岁的老艺术家王书琪示范跪步,趴在地上连滚带爬地说戏;排《打金砖》,古稀之年的陈宝珠讲解甩发、抢背、下高等技巧毫无保留。练僵尸时,年轻演员总是找不到巧劲儿,趁着大家都在练习的工夫,陈宝珠悄悄爬上桌子,“‘一声就下来了,把所有人惊得头皮发麻。王洪玲又后怕又心疼,老一辈的功底和精神让她深深折服。

于河北梆子而言,京津冀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写在剧种的基因里——追根溯源,河北梆子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梆子声腔剧种,由山陕梆子自明末清初入京、逐渐京化而形成于北京,在京津冀影响深远;细数近代,河北梆子名家也并非都是河北人,名动一时的张淑敏大师便出生在北京。直到现在,许多北京远郊区的观众还特别喜欢我们的演出,有段时间不去,就要打电话到团里问。台上唱,台下跟,对那些曾经耳濡目染的观众来说,梆子腔老是回响在耳朵里,那是一种乡情乡音,是忘不掉的。

传承剧种 守住本色也要兼收并蓄

在京津冀的土地上,从剧场舞台到田间地头,质朴而充满爆发力的河北梆子顽强生长。要持续扩大剧种的吸引力,王洪玲觉得一定要抱团取暖,北京理应扛起大旗。2014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首次发起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三地四团齐聚,戏迷们跨城而来,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一票难求。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巡演也跨出了京津冀,寻根之旅西赴兰州,传承之旅南至杭州,畅想之旅北上哈尔滨,每到一地,王洪玲常与当地的戏曲名家同台两下锅,摇旗呐喊般为河北梆子吸引更多关注。

  每当提起河北梆子,人们常会想到那句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足见它的高亢激越。王洪玲坚持,要传承或发扬河北梆子,必须留住它绵延多年、深入人心的剧种本色。在此基础上,小剧场、新编历史剧、紧贴时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十姐妹》,剧团都有涉猎,已在舞台上演出二十年的古希腊悲剧改编作品《忒拜城》《美狄亚》更是出人意料。其实古希腊悲剧的大起大落,与河北梆子的表达方式非常契合。以《美狄亚》为例,惨遭抛弃的美狄亚最后堕入疯狂,她的崩溃、绝望由河北梆子唱来,格外具有呼天抢地的感染力。罗锦鳞导演当年之所以选择了河北梆子来承载古希腊悲剧,是深思熟虑的,也可见河北梆子有很强的包容性。

看见好的,王洪玲便想借鉴吸收:为移植京剧《对花枪》,她用一通接一通电话请回了已经移居海外的名家郑子茹。不久前,剧团排演《闹天宫》,这出戏包含许多对打技巧,85岁的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杨少春受邀指导排练,老人家拿着一杆枪,抠细节、抠台风,把自己讲得满头大汗……

在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65周年的新起点上,王洪玲的展望具体而朴实——年轻人或许还未成就大名,但都有潜质,几年以后我退休了,怎么也要出来一两个人,否则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失败。

北京晚报|第十七版

2025725

履历辉煌 

百余人剧团开出6梅花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

看戏就要看角儿 

 

文化一脉

  京津冀的亲缘写在基因里

 

于河北梆子而言

京津冀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写在剧种的基因中——追根溯源

 

 

河北梆子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梆子声腔剧种

由山陕梆子自明末清初入京

逐渐京化而形成于北京

历来在京津冀影响深远

 

 

传承剧种

守住本色也要兼收并蓄

 

立足演艺之都

从来不是容易的,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

 

 

河北梆子是大戏

它行当齐全,有文戏,有武戏

有《王宝钏》《清风亭》

《秦英征西》《金铃记》《美猴王大战金钱豹》

《大刀王怀女》《南北合》等

传统经典,这是很多剧种不具备的

 北京晚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65周年 曾有6位演员摘梅胡同深处梅花香》

南邻人流熙攘的琉璃厂,安平里胡同深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牌子挂在一座快捷酒店前,办公楼和小剧场隐秘地在居民区中。潮热的七月,午后的空气能拧出水来,若不是听到有练功的声音飘出,几间排练厅或许会被误认为厂房或者仓库。

从门脸儿上瞧,这支戏曲院团实在算不上显赫,但它的荣耀不容小觑——100多人的团里开出过6梅花,是任何人看了都要说一句了不起的成绩。20257月,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65周年。这些年,剧团光彩照人过,青黄不接过,如今又奋力在舞台上挣得一席之地,在现任团长王洪玲的回忆里,这是一个有苦有甜的故事。

履历辉煌 百余人剧团开出6梅花

二十多年前,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就在这里。当年初次来这里排练的王洪玲是有点儿意外的——练功、喊嗓的地方是有,但怎么看也说不上高档。

19607月,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正式成立。最初十年间,以首任团长、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李桂云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呕心沥血,把《蝴蝶杯》《呼延庆打擂》《梅林山下》《革命自有后来人》《沙家浜》《琼花》等数十部剧目演得脍炙人口。

1971年,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杜鹃山》《龙江颂》《云岭春燕》《渡口》等移植改编的革命现代题材戏以及《杨门女将》《宝莲灯》《画皮》《窦娥冤》等传统戏先后走上舞台,刘玉玲、王凤芝、李二娥等艺术家声名鹊起。上世纪80年代,《团圆之后》《状元打更》《大刀王怀女》《拜月记》《曲江卖花女》《李慧娘》等传统戏百花齐放。1983年,梅花奖诞生,刘玉玲成为首届梅花奖得主。至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已有刘玉玲(二度梅)、王凤芝、李二娥、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6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梅花奖,共排演剧目200余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看戏就要看角儿。”2004年,已经摘梅的王洪玲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正式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那时,这支履历辉煌的剧团已隐有断档之忧——刘玉玲、李二娥等前辈还在舞台上,但无论剧团还是北京市的相关领导,都渐渐察觉到传承的压力,对一个剧团和剧种来说,有能站在舞台中央挑梁的人非常重要。在这种氛围中,王洪玲用一出《窦娥冤》交上了漂亮的答卷,不管周围环境好不好,我只有一个信念,既然学了,就好好地做,这是老师从小教导我的道理。”2011331日,她被任命为剧团的副团长,从演员变成管理者,王洪玲一下子看到了远比一方舞台更大也更复杂的天地。

文化一脉  京津冀的亲缘写在基因里

2014年,王洪玲成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那段时间,剧团的处境很难说得上景气,首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一年到头演出不多。所谓的剧团,是要以剧团人,不排戏、不演出,大家各干各的,就是一盘散沙。王洪玲想尽办法,联系了当时常设书场的宣南文化馆,用来说书的场地座位不多,舞台还没有一间大会议室宽敞,排场拉不开,高度也不够,但王洪玲非常珍惜,她一边带着演员一张一张地卖票,一边能演什么就演什么,只要还让我们上台展示就行。同时,人才梯队断档的问题越发紧迫,一个剧团没有四梁八柱,在台上连8个宫女、8个兵都凑不齐,谁还想来看你的戏?王洪玲常常往后看,除了自己,团里还有什么人能顶上,十年后又会变成样子?

于是,她想方设法,从河北省艺术学院招来11名刚出校门的学生,孩子们20岁上下,站进排练厅稚嫩得像小傻瓜一样。说起戏,王洪玲眼里揉不了一点儿沙子,从化妆开始,勒头要干净,护领、水袖、靴底儿必须三白,不管主角、配角,站到台上就是整洁漂亮的,观众可能不知道你是谁,但一定知道你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哪怕唱念做表暂时不那么完美,眼睛要瞪起来,拿出你的精气神。她不允许演员身上出现丝毫的怠惰,每一场演出都要对得起观众,哪怕舞台下只坐着十个人,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为了维持剧团的长线发展,王洪玲又找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十余年光景的磋磨成长,让这些孩子慢慢走向了聚光灯下,《打金砖》《卧虎令》《金玉奴》《桑园会》这样的经典剧目,他们已经能扛在肩上。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万众瞩目的大文章,在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排练厅里,时代的巨浪伴着一招一式翻起涟漪。这出戏谁唱得最好,请!给年轻人排戏时,王洪玲常常给自己在河北的老师们打去电话,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但只要一个电话,二话不说就赶过来,字从来不提。排《卧虎令》,快要80岁的老艺术家王书琪示范跪步,趴在地上连滚带爬地说戏,王洪玲和演员们怎么扶也拦不住;排《打金砖》,古稀之年的陈宝珠讲解甩发、抢背、下高等技巧毫无保留。练僵尸时,年轻演员总是找不到巧劲,趁着大家都在练习的工夫,陈宝珠悄悄爬上桌子,“‘一声就下来了,把所有人惊得头皮发麻。王洪玲又后怕又心疼,老一辈的功底和精神让她深深折服。

于河北梆子而言,京津冀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写在剧种的基因中——追根溯源,河北梆子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梆子声腔剧种,由山陕梆子自明末清初入京、逐渐京化而形成于北京,历来在京津冀影响深远;细数近代,河北梆子名家也并非都是河北人,名动一时的张淑敏大师便出生在北京。直到现在,许多北京远郊区县的观众还特别喜欢我们的演出,有段时间不去,就要打电话到团里问。台上唱,台下跟,对那些曾经耳濡目染的观众来说,梆子腔老是回响在耳朵里,那是一种乡情乡音,是忘不掉的。

传承剧种  守住本色也要兼收并蓄

在京津冀的土地上,从剧场舞台到田间地头,质朴而充满爆发力的河北梆子顽强生长。要持续扩大剧种的吸引力,王洪玲觉得一定要抱团取暖,北京作为首善之地,理应扛起大旗。2014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首次发起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在梅兰芳大戏院,三地四团齐聚,每个团带两台大戏轮番开唱,戏迷们跨城而来,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一票难求。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巡演同时也跨出了京津冀,寻根之旅西赴兰州,传承之旅南至杭州,畅想之旅北上哈尔滨,每到一地,王洪玲常与当地的戏曲名家同台两下锅,摇旗呐喊般为河北梆子吸引更多关注,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古老的剧种,有我们这些人。

立足演艺之都,从来不是容易的,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河北梆子是大戏,它行当齐全,有文戏,有武戏,有《王宝钏》《清风亭》《秦英征西》《美猴王大战金钱豹》《大刀王怀女》《南北合》等传统经典,这是很多剧种不具备的。每当提起河北梆子,人们常会联想那句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足见它的高亢激越。王洪玲坚持,要传承或发扬河北梆子,必须留住它绵延多年、深入人心的剧种本色。在此基础上,小剧场、新编历史剧、紧贴时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十姐妹》,剧团都有涉猎,已在舞台上演出二十年的古希腊悲剧改编作品《忒拜城》《美狄亚》更是出人意料。

乍听惊讶,但仔细想想,其实古希腊悲剧的大起大落,与河北梆子的表达方式非常契合。以《美狄亚》为例,惨遭抛弃的美狄亚最后堕入疯狂,她的崩溃、绝望由河北梆子唱来,格外具有呼天抢地的感染力。罗锦鳞导演当年之所以选择了河北梆子来承载古希腊悲剧,是深思熟虑的,也可见河北梆子有很强的包容性。

看见好的,王洪玲便想借鉴吸收:为移植京剧《对花枪》,她用一通接一通电话请回了已经移居海外的名家郑子茹。郑子茹极擅演绎《对花枪》,她带着演员们耍花枪、走翻身,举手投足,风采卓绝。不久前,剧团排演《闹天宫》,这出戏包含许多对打技巧,配合好了才能出彩,85岁的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杨少春受邀指导排练,老人家拿着一杆枪,抠细节、抠台风,把自己讲得满头大汗……

在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65周年的新起点上,王洪玲的展望具体而朴实——年轻人或许还未成就大名,但都有潜质,几年以后我退休了,怎么也要出来一两个人,否则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失败。